張勝:“生命禁區”筑坦途
張勝:“生命禁區”筑坦途
彭特
喀喇昆侖山腹地,這里的自然環境惡劣到常人難以想象:大氣壓只及海平面的59%;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比平原地區少一半,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卻比一般平原地區高50%;終年嚴寒積雪,所謂夏季,氣溫也常常在零攝氏度以下,晝夜最大溫差甚至超過30攝氏度……
海拔5300米,是生物學上的極端環境。然而,在這里卻活躍著一支筑路鐵軍。三公司高原公路項目經理張勝帶領這支鐵軍,在“生命禁區”里喊出了“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風暴強意志更強,海拔高斗志更高”的口號,用實際行動踐行青藏鐵路精神和“登高精神”,筑一條坦途大道,為雪域高原添彩。
勇于“登高”,挑戰高原
2020年10月,張勝從草木蒼翠的煙雨江南,來到幾乎為“不毛之地”的喀喇昆侖山,挑起高原公路項目的施工重擔。項目部位于海拔4200米的紅柳灘,工地卻在平均海拔更高的5300米的喀喇昆侖山深處,最高海拔達到了5670米。
盡管在心理上已經做好了高原缺氧的準備,卻沒料到高原反應如此厲害。“當時,整個人都是懵的,就感覺大腦一片空白,不知什么聲音在耳朵邊嗡嗡響。”張勝回憶起剛到項目時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
“第一次當項目經理,又是項目的‘領頭雁’,無論如何也不能‘倒下’,必須得沖在前面,給項目職工和勞務人員帶個好頭!”張勝強忍著極度缺氧帶來的身體不適,表現得跟沒事人一樣,帶著測量、技術、物資等人員跑工地、看現場,對著圖紙勘察標段線路、考量物資供應、制定施工組織方案……跟著他在現場看工地的測量隊長李玉杰對此十分佩服。
2021年,項目正式開始施工。張勝與項目黨支部書記傅飛商量,在項目建立“領導帶班”制度,每個項目領導班子成員必須在前方工地與員工同吃同住。
張勝帶頭將這項制度付諸行動,在海拔5300多米的工地上一待就是7個月。長期在強紫外線照射下,他臉上和脖子上的皮膚嚴重灼傷并開始掉皮,嘴唇干裂流血,一張黝黑的臉龐被大家戲稱為“老藏”。
高原環境加上施工疲勞,大家回到前方駐地后,只想躺在床上抱著氧氣瓶多吸一會氧氣,到了吃飯時間也不覺得餓。張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除了要求食堂做好一日三餐的營養搭配外,還專門跑到宿舍叫大家起來吃飯。“雖然我自己也不想吃飯,但還是強忍著吃了一些,不僅是對自己身體負責,也是給他們做個榜樣。”他說。
拼盡全力,保證施工
“進高原,既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信念、一種奉獻,更是一種收獲。”張勝始終用當地群眾說的這句話來激勵自己,精心謀劃施工、破解施工難題,干好高原公路項目,為公司贏得一方信譽。
“我們必須按照業主下達的施工節點,8月30日完成所有施工任務,全體員工要錨定這一目標不動搖,堅決打贏這場攻堅戰!”今年以來,張勝在周例會、月例會以及沿線盯控時,總是這樣對項目員工和勞務負責人反復強調。
看著工程進度向前穩步推進,張勝心里滿是欣慰。回想2020年項目上場之初,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勞務隊,可愁壞了他。“當時我們到處找施工隊伍,公司、集團公司和沿線施工單位推薦了很多隊伍,不少施工負責人過來一看施工環境,扭頭就走了。”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張勝還歷歷在目,“即便上場后的施工隊伍,作業人員也來來回回換了好幾撥人,就是因為適應不了高原環境。”施工走上正軌后,張勝心里松了一口氣。
“與其他標段相比,公司承建的線路是海拔最高、難度最大的一段。”2021年8月,技術員從施工現場傳回消息:“位于海拔5630米的達坂路段,土石方開挖每天只有1000多方,進度十分緩慢,可能是遇到了凍土層。”
“長此以往,肯定要耽誤工期!”為了弄清楚原因,張勝帶著技術人員連續3天、每天步行4公里查看施工線路情況。經過現場分析、反復調研后,確定該路段是多年富冰層凍土地區。“弄清楚原因后,我們經過會議討論,將現有設備全部換成大功率破碎錘,這才加快了施工進度。”
他還組織項目開展勞動競賽,始終按照業主下達的節點目標完成施工任務,多次得到業主稱贊和表揚:“中鐵十一局敢打硬仗、能打勝仗,不愧為鐵軍!”
精打細算,“摳”出效益
“工地位于平均海拔5300米的喀喇昆侖高原上,勞務資源匱乏,物資材料運輸非常困難,技術人員管理經驗不足,在公司范圍內沒有成熟經驗可以借鑒,施工難度極大。”張勝時刻把困難想在前面,并要從中“摳”出效益來。
在前期進行上場策劃時,張勝帶領項目團隊經過反復現場勘察,詳細比選施工方案,編制了“最優”施工組織前期策劃書,并以此為大綱指導全線施工。“我們攻克了路基施工中高原凍土帶來的季節性沉降問題,以及因高原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龜裂及保溫問題,避免了因質量問題返工。”張勝介紹。
經濟管理出身的張勝對成本管理十分敏感。一次經營時,在充分掌握項目工程設計情況和預算情況的基礎上,他和項目總工、計劃部長到烏魯木齊蹲點,與設計院對接,優化設計圖紙,對片石混凝土擋土墻、賓格石籠網防護、橋梁預算等重新復核,減少了項目成本。
物資設備是工程項目的“大頭”,也是能否保證效益的重要板塊。項目部對采用龍門吊和吊車架梁兩種方案進行了充分對比,“梁場建設工期僅1個月,龍門吊屬于特殊設備,需要運輸、調試和驗收等多個環節,耗費時間長,但吊車隨時進場隨時用,租賃成本還低。”張勝說。
除此之外,他還大膽提出地材自加工、模板調配、T梁模板現場改裝等建設性意見,把“摳”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看著平整的瀝青路在群山峻嶺間蜿蜒向前,張勝感慨地說:“這條公路就像我的孩子一樣,等全線通車后,我一定要開車跑一圈,感受一下自己修的路。”
圖為張勝(左)在現場指導施工。
牟洋 攝
欄目名稱:登高精神
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