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涼山小伙的圓夢之路
一個大涼山小伙的圓夢之路
周若翔 金大成
用愛心來做事,用感恩的心做人。近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梅子坪小學,收到了一筆1萬元整的愛心捐款。捐款人不是成功企業(yè)家,也不是業(yè)界精英,而是四公司2022屆新員工——蘇補呷。
他是土生土長的大涼山彝族小伙,也是大連民族大學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他靦腆善良、質(zhì)樸純真,歷經(jīng)挫折、初心不改。從深山走來,不忘恩情;在甘青歷練,踏實穩(wěn)重,他正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走在自己圓夢的路上。
回報大涼山,圓年少“讀書夢”
“這是我工作后的第一份收入,我決定全部捐給梅子坪小學,用來給孩子們購買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名著,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走出大山!”這是蘇補呷發(fā)給母校梅子坪小學校長的微信消息。在收到公司發(fā)放的一萬元安家費后,他把全部的錢捐給了母校。
這是蘇補呷人生中的第一筆大額收入,甚至對于他的家庭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金額,他卻從未忘記家鄉(xiāng)給予的鼓勵與支持,義無反顧地全部捐出。
蘇補呷回憶說:“小時候,聽老師給我們講三國演義的故事,很喜歡,就纏著老師要看三國演義的書。可老師說咱這還沒有,你得去市里讀書才有。”就是這樣的小小夢想,激勵著少年蘇補呷不斷成長。“為家鄉(xiāng)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從我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就有了這個念頭。”
在校實習期,蘇補呷還參與過“暖衣暖心”捐衣活動。在自己僅有不到5套衣服的情況下,還捐出2件舊外套,為山區(qū)的孩子獻出一份愛心。“我當時簽了中鐵十一局嘛,想著快畢業(yè)了,聽說單位發(fā)工裝,多的舊衣服就給山里的孩子吧!”
走出大涼山,圓求知“大學夢”
蘇補呷的家鄉(xiāng)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的甘家堡子村,最高海拔約3800米,父母靠務農(nóng)為生,勉強能維持一家五口的溫飽。盡管如此,樸實善良的蘇父也深知,讀書才是最好的出路。在甘家堡子村,蘇家是第一個把孩子送到縣里讀書的,夫妻倆不靠天不靠命,就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含辛茹苦地供養(yǎng)三個孩子讀書。
“只有知識是別人偷不走的。”蘇補呷回憶道,這是他印象最深的父親說的一句話。在吃苦耐勞、求知若渴的家風影響下,蘇補呷走出大山,走進了理想的學府,弟弟妹妹也正在求學的路上健康成長。
“哥哥考上了大學,去了大公司,我也不能落后呀!”妹妹驕傲地說。在她的眼里,哥哥是她成長路上的榜樣。
進入大學后,蘇補呷絲毫不敢懈怠,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大多數(shù)時間都泡在自習室里。他在校省吃儉用,甚至用撿來的廢紙殼記筆記,至今大連民大還親切地稱他“紙殼筆記男孩”。
在校期間,蘇補呷兩次獲得校團委“優(yōu)秀共青團員”稱號,獲得校黨委“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校學生處授予他“家務勞動之星一等獎”。他還在漢語言文字翻譯大賽中獲“創(chuàng)意獎”、在“學子母校”就業(yè)實習期間獲“實習成果優(yōu)勝獎”,并順利考取了全國CAD技能一級證書。
“蘇補呷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他學習刻苦認真,有自己的計劃和想法,有很強的責任心,能保質(zhì)保量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做事十分有毅力。”大連民族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團委書記李德萬說,“期待補呷在新的工作崗位上繼續(xù)圓夢。”
來到十一局,圓青春“報國夢”
能加入中鐵十一局,蘇補呷也有自己的“小秘密”。
“其實,我很早就知道中鐵十一局了!”蘇補呷說,“6年前,我在市里念書,就看到過中鐵十一局的醒目標志。聽大人們說,這是新的成昆鐵路。”
2021年4月,我集團參建的成昆鐵路擴能工程冕寧至米易段全線隧道貫通。2022年1月,西昌西開出首趟“復興號”動車組,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正式邁入“動車時代”。
“最后一個學期返校,我就是乘坐這趟動車到昆明,再轉機飛大連,不久便面試了中鐵十一局,還順利簽了三方協(xié)議,這應該就是緣分吧。”蘇補呷說。
此時,蘇補呷正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甘青隧道項目學習隧道管理知識,很快將被分配到隧道工區(qū)作技術崗位見習生。“書本知識與實際工作是有差距的,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我覺得時間不夠用。”蘇補呷說。
四公司甘青隧道項目位于甘肅、青海兩省交界,穿越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川西高原過渡地帶,埡口最高點為3643米,氧氣稀薄,晝夜溫差大,冰凍期長。
別人都說甘青苦,但蘇補呷不這么覺得。“這比在家里條件好多了!”他笑道。“項目住宿是2人間,比大學宿舍都寬敞,而且食堂每餐都是三葷一素一湯,我感覺自己要長胖了。”
“我看到過,夜里他一個人在辦公室看圖紙,對新人來說,這種自覺比較難得。”項目總工黃新宇評價他時這樣說道。“那天,他說要堅守甘青隧道到收尾,我說高原建設,公司有政策,一兩年就換人。他倔強地說他就是山里出來的,沒有問題。”
“我們敬佩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但我們更要讓甘為孺子牛的人過得幸福。”四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朱虹聽說這件事后感慨地說。
作別大涼山的林海,歸來作建設者的楷模。沒有那么多天賦異稟,優(yōu)秀的人總在翻山越嶺,這是大涼山彝族小伙蘇補呷的故事,而他的圓夢之路才剛剛啟航。
(作者單位:四公司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