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軌公司南珠(中)城際項目刷新圍護結構施工紀錄
本報廣東廣州訊:近日,隨著最后一幅地連墻順利入槽,由城軌公司施工的南珠(中)城際3標一工區二十涌站170幅地連墻如期實現封閉,為后期主體結構施工和盾構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十涌站坐落于廣州市南沙區萬頃沙鎮南部的一片灘涂地上,車站三面環海、雜草叢生,施工環境異常艱苦。在臺風季節,時常是天上飄過一片云,地上就是一陣疾風驟雨。該站是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工程(萬頃沙—興中段)的第十座車站,是一座地下兩層側式車站,采用明挖法施工,結構外包總長約440米,標準段寬度為23.8-29.3米,基坑深度約21米。
“車站所處地層存在約40米厚欠固結淤泥層和10-15米厚砂層,使得車站地連墻在施工中常有縮孔、塌槽等現象。”據該項目負責人李永剛介紹,為徹底解決影響項目施工進度的最大“攔路虎”,項目成立了由集團公司、總包部、項目部和施工班組共同組成的聯合技術攻堅小組,通過不斷引進新技術、大膽使用新工藝,使項目最難的施工問題得以逐漸攻克。
“提前加固”是打好“翻身仗”的關鍵一步。在地連墻施工之前,該項目對未成槽段外壁進行WSS注漿加固,增強了槽壁強度,有效減少了塌孔現象。在成槽過程中,通過限制周邊重載車輛通行,在泥漿配比中增加抗鹽劑、CMC和燒堿,極大減輕了外部荷載和海水對成槽工序的影響。與此同時,項目團隊還通過壓縮工序銜接時間、提升工效,解決了厚軟土地層連續墻施工難題,實現了每日6幅地連墻的均衡生產,并創造了廣州地鐵地下連續墻施工進度新紀錄。
據悉,該項目自4月開工建設以來,始終堅持以標準化管理為主線,按照“示范先行,重點實施,整體推進”的思路,快速推進工程建設。面對周邊交通極為不便和與多個施工單位共用一條交通便道的先天不足,項目迎難而上,成立交通疏導小組,黨員先鋒隊和青年突擊隊24小時輪流值守、蹲點指揮,確保了混凝土、鋼筋等主材及時供應,為搶抓地連墻生產進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南珠(中)城際項目作為廣州地鐵建設的重要項目,是第一條實現大灣區城際與廣州地鐵網互聯互通的軌道工程。建成后,將推動廣州市南沙區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對促進大灣區珠江口西岸融合發展、完善大灣區城際鐵路網布局、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和區域城市一體化進程具有重大意義。
(張 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