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背影
他的背影
馮欣月
“王叔,又去現場啊?”
“嗯,到下面轉轉。”
這是我和王叔時常的對話。
每天晚飯過后,當我們還在院子里散步時,總能看到他穿起反光背心、戴著安全帽向現場走去的背影。天晴的時候,他要看看有沒有無關人員進入現場;下雨的時候,他要看看河道有沒有漲水。天天如此,雷打不動。
剛來到項目時,我以為他是一位住在項目部的工人。因為他不參加早點名,皮膚被曬得黝黑,不多言語,每天早出晚歸,只有吃飯和晚上休息時才見得到他。后來我發現這位“工人”有點不一樣,他下班后把自己收拾得干凈利落,設備派工單和物資收料單也寫得工工整整。
原來,他是我們項目的安全員,一位即將退休的老鐵道兵。我們都親切地叫他——王叔。
王叔是現場的一位“哨兵”,他一直在崗,永遠聽指揮。每一次去現場,遠遠地就能看到這位戴著紅袖章的安全員。運輸車輛來了,他連忙跑去指揮;吊裝作業時,他站在一旁緊盯著;工人安全帶沒系好,他就去幫忙整理……有他在,現場就像安裝了“移動攝像頭”,點對點看管,從不擔心無人值守。他整天忙忙碌碌、兢兢業業,你完全看不出這是一個要退休的人。他永遠不會遲到早退,從早到晚,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如今,從鐵道兵到中國鐵建職工。
“我做專職安全員十幾年了,干過的項目沒有出過安全事故!”他很平常地、樸實地講起這句話。他的工作作風就像他的名字一樣讓人安心?!拔覀冃枰陌踩珕T就是像老王這樣的,踏實負責?!泵看翁岬酵跻莅?,項目經理童國洲都會表揚他。
參建蘭新鐵路時,他在甘肅瓜州的無人區里一待就是四年,終年缺水嚇不倒他,漫天風沙也吹不走他。他在戈壁灘上寫下了熱情的詩句:“我又坐在高高的山坡上,看著一列列高鐵,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飛馳而過,久久不愿離去……”從他樸實的詩句中,我讀到了堅守和希望。其實,王叔也是一位“文化人”,他特別喜歡看書,幾乎每天“光顧”職工書屋。他的文章或抒情或說理,傾注了濃濃的鐵道兵情懷。
我常和王叔聊起他過去42年的筑路生涯,試著從這“最后一頁歷史書”中汲取更多的力量。聽王叔講,他1981年加入鐵道兵第一師,先后參建了兗石鐵路、神朔鐵路、蘭新鐵路、武漢地鐵等近20個項目。從普速鐵路、運煤專線到高速鐵路、城市地鐵,他從一名搬石頭扛枕木的普通工人,到取得高級證書的鋼筋工,再到專職安全員,從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中國交通的變革,看到了中國鐵建逐鹿市場的腳步,也發現了一位順應時代不斷求索的榜樣。他隨行業變革、企業發展一同向前轉變身份。
5月22日,在員工退休通知上,我看到了王逸安這個名字。
從那天以后,每天早上我都會多看一眼那個走出大門的背影,我倍加珍惜那個背影,因為那個場景只剩下最后幾幀畫面了。而王叔也成為了與我共事過的最后一位老鐵道兵。
我不舍于項目就要失去這樣一位恪盡職守的安全員,不舍于又一位老鐵道兵向他的職業生涯告別,更加不舍于中國鐵建的最后一批鐵道兵今年就全部向我們說再見了。
那我們又該用什么來賡續鐵道兵的紅色血脈呢?我想,應該以品質、以發展,以勇攀高峰的“登高”力量,以生生不息的鐵建榮光。
(作者單位:一公司青峪口水庫項目)
欄目名稱:企業精神永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