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楊連第平凡的二三事
英雄楊連第平凡的二三事
沈正華
“登高英雄”楊連第是我們企業的一面旗幟,他的英雄事跡名垂青史,我們都耳熟能詳。在他光輝的形象下,人們往往忽略了,生活中,窮苦工人出身的楊連第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在軍旅之中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最近我淘到了楊連第戰友的一些回憶資料,透過他們的文字,楊連第的形象愈加豐滿和立體。
不計個人得失的楊連第
刁樹貴是楊連第剛參軍時的班長,見證了楊連第的成長,與他一起經歷了很多重要的戰斗。刁樹貴曾在回憶錄中記錄了有關楊連第的最初印象和小事。1949年春天,部隊迎來了一批新參軍的技術工人,其中就有楊連第。楊連第瘦長臉,給刁樹貴的印象是沉默寡言的,但卻非常熱愛部隊,向戰士傳授技術毫無保留。一次,教授綁扎打樁的架子,楊連第怕戰士們聽不懂,抽空做了一個模型來輔助教學。同批技術工人見楊連第如此傾囊相授,擔心日后丟了飯碗,勸他說:“連第,你要長點心眼,該留的就得留一點。”“留?我還怕拿不出去哩!”楊連第對勸他的人說:“你不看看如今是什么世道了,這是咱們自己的部隊啊。”
4月份,部隊對技術工人開始評薪,楊連第被評了170斤小米,比其他工人都要少一些。班長刁樹貴怕此事影響他的情緒,找他談話,誰知楊連第很干脆地回答:“沒意見!咱是來革命的,不是來掙錢的。”
遵守群眾紀律的楊連第
楊連第的戰友李健記錄了搶修八號橋期間的一件小事。1949年8月,部隊正在搶修八號橋,因為殘存的鋼軌都被炸彎了,沒有辦法調直使用。一天,三連七班戰士楊福林不知從哪搬了一臺彎軌器,讓大家高興得不得了。楊連第問過才知道,原來是楊福林在鐵路邊一位老鄉家的院子里發現的,就喊了一個戰友搬來用了。“你跟人家說好了嗎?”楊連第問到。楊福林滿不在乎地說:“老百姓要這玩意干啥?咱們用就是。”楊連第當即說這不對,人民解放軍借群眾的東西要講清楚,有借有還,更何況這個地方剛解放不久,老百姓對我們還不太了解,更應該注意群眾紀律。
當天收工以后,楊連第就和戰友一起去了老鄉家里,向老鄉道歉并說明了情況。老人家聽了以后很受感動,又翻找出10多個小件工具拿給楊連第,高興地說:“都拿去用吧!用這些工具把鐵路早日修通,也是盡了我老漢的一番心意。”
謙遜樸素的楊連第
志愿軍二級英雄李文柱雖然沒有和楊連第一起工作過,卻和楊連第一起在北京參加兩次會議,相處時間不長,但給李文柱留下了“謙遜樸素”的印象。
他們的初次見面,是1950年9月,在全國首屆戰斗英雄和勞動模范代表會議上。因為都來自鐵道兵團,他們住在一個院子內。據李文柱回憶,楊連第對一起開會的同志總是噓寒問暖,給他們倒茶送水。而且,楊連第總是起的比別人早,灑水、掃院子,把室內外打掃得干干凈凈。開會期間,楊連第的津貼費從不亂花,衣服破了就用隨身帶的針線包自己補。一天,李文柱見楊連第坐在床上補襪子,他看到襪子已經破了幾個大洞,就勸楊連第買雙新的,楊連第卻笑了笑說:“縫一下還可以穿上幾個星期呢。”
會上,楊連第入選了大會主席團,人民日報還刊載了他的事跡,但是他一直很謙虛。一次,幾位英模代表和楊連第一起游覽萬壽山,英模王志林讓他再說說八號橋上的事,他卻不肯講,并謙虛地說:“叫我講什么,要不是和大家一起,我一個人什么也做不出來。”
這次會議后,楊連第和李文柱等鐵道兵團的英模一起都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再次見面已是1951年的9月。當時,他倆共同返回祖國,在北京參加了全國鐵路勞動模范代表會議。會議閉幕的時候,兩位惺惺相惜的戰友交換了照片,楊連第把所有照片都拿出來給李文柱選。李文柱選了一張楊連第在八號橋下的照片,胸帶紅花、十分英武,下面還有“登高英雄楊連第”七個字。楊連第卻希望他能換一張。李文柱以為楊連第舍不得,楊連第解釋說:“不是舍不得。戴著花,寫著字,給別人看了多不好。”最終,李文柱還是堅持收藏了這張照片并一直珍藏著,他說:“看到這相片就像看到了戰友,看到了一位樸實、熱情、謙遜的同志。”
時光流轉,我們離楊連第生活的年代越來越遠了,他留給我們的是白描般高大的身影,更多有溫度的細節卻隱沒在時光的隧道里。史海鉤沉,搜羅幾件英雄的小事,從另一個角度去看英雄,也別有意義和趣味。
(作者單位:一公司團委)
欄目名稱:企業精神永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