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印記
興安印記
代廣鑫
大興安嶺的春天,總是姍姍來遲。立春前夕依舊零下四十度,屋內的暖氣地熱與室外的滴水成冰形成極大反差。
這里是我的家鄉,大興安嶺下的加格達奇,意為鄂倫春語“樟子松生長的地方”。這里南有匯入嫩江的甘河相“靠”、北有深邃茂密的原始森林相“擁”,堪稱山環水抱的人間寶地,素有“林海明珠”“萬里興安第一城”的美譽。
加格達奇的標志性建筑,是北山森林公園的“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紀念碑佇立在北山之巔,俯視著這座山城,默默守護著一方水土。雪后初霽,在藍天白雪的映襯下,紀念碑更顯恢弘莊嚴。
細讀碑文,方知鐵道兵前輩們曾爬冰臥雪、宿露餐風,為大興安嶺開發立下過不朽功勛:上世紀六十年代,遵照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指示,鐵道兵三個師共八萬余名官兵坐上綠皮專列,帶著為國拓荒的信念,進軍開發大興安嶺。
那時,大興安嶺一片寂寥,濕地連片分布,荒蕪草原一望無際,最低氣溫曾接近零下六十度,這樣的“高寒禁區”,卻因為建設者們的到來而“熱”了起來。二十余年間,他們與林區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修建鐵路792公里、橋梁124座、隧道14座、房屋建筑30萬平方米,300多名鐵道兵將士在建設過程中犧牲。
鐵道兵的事跡一直在傳頌,老鐵道兵們的精神,早已烙印在興安大地與林區人民的心中,鐵道兵紀念碑也已經融入了加格達奇市民生活。兒時,這個紀念碑曾經是我和小伙伴們玩捉迷藏的好去處,站在紀念碑一側從山頂俯瞰,小城風光一覽無余。長大后,每次回家我都會和朋友們去爬北山,到山頂紀念碑旁停留一會,欣賞這人間最美麗的景色。但真正了解鐵道兵的故事,還要回到我入職時。
2022年7月,我大學畢業進入橋梁公司。在新員工見面會上,一位老鐵道兵聲情并茂講起了他們的奮斗過往,艱苦卓絕的故事,一度令我震撼。退休多年的他,唱起那首《鐵道兵志在四方》,依舊鏗鏘有力、激情澎湃,繞梁歌聲也喚醒了我對鐵道兵的初次記憶。
小學時,同單元的一樓住著一位戴眼鏡的爺爺,進出總是戴著一頂綠色軍帽,經常鼓搗自己那片小菜地,酷暑里愛穿著白色背心坐在搖椅上扇風乘涼,愜意悠然的姿態一度讓我十分羨慕。每次我背著書包放學路過,他都會施展“魔法”:從一個倉庫樣式的小屋里,給我拿香瓜吃,還會給我做一些小風車、紙飛機玩。在和他閑聊時得知,他是早先開發大興安嶺后留下來的,孤身一人住在這里,平時種些果蔬分給鄰居們。后來搬家后,我便再也沒見過他。
前段時間,我曾讀到過一篇老鐵道兵戰士的文章,文中描寫了數十年后與妻子重回加格達奇的感受:“加格達奇,我魂牽夢繞的地方!”
如今,鐵道兵紀念碑依舊是市民“打卡”的熱點,“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的字樣立于紀念碑一側,在當地各類黨建平臺上,也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留言:
“這些,都是你們生前所追求并為之奮斗的目標。”
“如今,早已變成了現實,你們該含笑九泉了,唯愿戰友們在天堂安息。”
今年春節,故地重游再看這座紀念碑,心中更多了一份敬畏,每每看到碑文,想起那些故事,都會忍不住流下熱淚。
墓碑前寒風刺骨,鐵道兵的故事依舊在耳,回憶時總會激蕩起滿腔熱血,激勵著我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投身鐵路建設。我相信,興安人民會永遠記得曾經的八萬鐵道兵戰士的豐功偉績,永遠珍惜他們為后人開拓的寶貴家園。
(作者單位:橋梁公司大成路快速化工程項目)
欄目名稱:企業精神永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