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重工:練好“三板斧” 提升競爭力
漢江重工:練好“三板斧” 提升競爭力
孟燕芬 卓夢凡 王儒
伸縮式移動棧橋、濕噴養護臺車、智能隧道襯砌臺車……在漢江重工老河口分公司車間里,一臺臺設備已組裝完成,即將運往全國各地,員工們正在各作業區緊鑼密鼓地趕制訂單產品。2023年以來,漢江重工累計完成142臺(套)隧道裝備生產,總產值同比2022年增長300%。
“我們有信心,憑借全面性、專業性及在市場細分領域獨占鰲頭的優勢,取得市場信任,讓生產形勢一片大好,訂單源源不斷。”現場工作人員說道。
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襄陽市兩化融合示范企業,漢江重工近年來廣泛應用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練好“三板斧”,深耕隧道施工設備研制,為企業制造新的利益增長點,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
第一斧:深耕設計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保持,往往依靠技術創新迭代。“傳統的隧道施工多采用人工進行,作業人員多,勞動強度大。我們及時搶抓產業發展‘新風口’,加大設備自動化、智能化研發力度。”相關負責人介紹。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漢江重工的前身中鐵十一局機械廠就涉足隧道裝備領域,自2019年起,漢江重工積極聚焦隧道裝備效率提升,加快技術創新攻關,持續提升設備的綜合性能。
緊跟前沿設計需求,漢江重工聘任外部隧道裝備技術專家顧問,召開隧道施工裝備交流會,集思廣益指導實踐,提升技術攻關能力。他們與武漢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鐵二院、中鐵四院等開展深度科技交流合作,完成了多功能綜合作業臺車研制、隧道拱墻預制襯砌成套設備技術研究。
緊貼現場施工需求,該公司多名隧裝技術骨干分赴各項目,開展隧道設計方案交底及現場問題剖析,持續促進設計升級優化。以襄陽市實施科技攻關“揭榜掛帥”項目為契機,聯合湖北工業大學,攻克掌子面快速快挖支護及二襯混凝土澆筑質量提升等關鍵技術問題。創新研發懸臂式恒溫養護臺車,解決了二襯混凝土拆模后的養護盲區問題。截至目前,漢江重工已開發多功能作業臺車、可伸縮式移動棧橋等6類隧道施工產品,獲得國家專利54項,其中發明專利20項。
第二斧:優化管理
裝備的質量把控,往往與過程管理息息相關。
“主材由原來的112種優化至63種,標準件由原來的138種優化至74種,加工變得更加便捷了,成品率也相應提高。”老河口分公司現場作業人員感慨道。
2023年以來,漢江重工深入推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暨對標一流企業價值創造行動,不斷提升產能。重新規劃廠內生產區域并租賃外部場地,建立移動棧橋、臺車生產線。建立“總廠+配套廠”生產組織模式,大力推進產品定型固化,實現單類產品的系列化、系統化設計,實現批量化生產,并引入5家外協配套廠家,實現月產能突破2500萬元。
引進先進設備,推動產品提質增效。“通過引進智能焊接設備,我們的焊接時間由原來的3天縮短為1天。”該公司負責人說。此外,引入高功率激光下料設備,使下料精度控制在1毫米以內,實現生產效率及質量大幅提升,較以往加工效率提高30%以上。
出臺專項制度辦法,強化質量過程管控。實施日、周、月盤點機制,強化賬物管理,對產品關鍵重點部件制定標準化檢驗大綱,召開專題推進會,定期對標作檢查剖析。推行“雙進”工廠制,將黨員骨干選派到各生產一線指導生產。
第三斧:品質售后
堅持品質服務,提升客戶滿意度。
“堅持‘2小時響應、6小時到達現場,24小時恢復生產’服務承諾。”漢江重工建立“四位一體”售后服務架構,注重安裝售后一體化,專業服務團隊現場靠前服務,關鍵節點技術人員現場指導,在國內外布局售后服務點10余個,有效履行了服務承諾,服務品質和服務能力得到客戶認可。
注重培養專業人才。采用導師帶徒、技能大賽、脫產培訓等方式培養一線作業人員,實行技術工人分級管理,開展20余期“職工大講堂”,倒逼員工輪流授課。整合社會資源,遴選引進16名高素質人才,增強電氣、液壓、工藝、結構等專業技術力量。
“后續還將組建博士引領的科研團隊和院士專家組成的咨詢團隊,攻克堵點難點,提升服務能力。”相關負責人表示。
緊盯現場問題改革創新。以小改小革為契機,組建由工程師、技術人員和生產人員組成的創新攻堅團隊,共同參與液壓系統標準化、固化的研發,引導員工在實踐中發掘生產中的革新點,“棧橋液壓系統模塊化生產工藝”獲2023年股份公司合理化建議和技術改進項目三等獎。
下一步,漢江重工隧道裝備將專注服務主業,堅定專精特新道路。堅持科研興企,堅持合作強企,深化產業協同,致力搭建“上下游”戰略合作平臺,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為目標,提升供應鏈韌性,打造良好的供應鏈生態,為工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賦能。堅持“品牌”強企,樹立精品意識,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提高客戶體驗,逐步實現產品從“漢江制造”走向“漢江質造”、邁向“漢江智造”,推動“十一局裝備”向“中國品牌”轉變,塑造價值突出、行業廣泛認可的企業形象。
欄目名稱: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