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牽夢縈鐵兵情
魂牽夢縈鐵兵情
沈正華
走在展廳里,當其他的參觀者都聚精會神地看著那些軍功章,海平大姐卻背過身去,輕掩著嘴唇,眼淚,也落了下來。我知道,追憶起往事,她又動了情。
海平是原鐵道兵一師一團楊連第連指導員海云生的大女兒,在鷹廈鐵路旁生,成昆線和襄渝鐵路旁長,實打實的鐵二代。近日,她和幾個鐵道兵的軍屬以及老年大學同學到一公司展廳來參觀。
我和海平大姐以及她的弟弟海慶相識于2022年。那是楊連第犧牲70周年,一公司大院內落成了楊連第登高文化園。通過原中國鐵道建筑報的編輯梅梓祥老師,我得知海云生的后人就在襄陽,便主動聯系,邀請他們來公司參觀。一通話,口音相同,竟還是老鄉(海云生是遼寧阜新人,我是遼寧朝陽人)。他們和我的父母年紀相仿,甚至還要大一些,我本來喊海阿姨、海叔叔,他們卻把我當戰友看待,實在令我惶恐。
那次,姐弟倆一進文化園,就打開了回憶的堤壩,談起父輩,談起周總理對父親的接見,說起自己童年的點點滴滴。海姓很少見,是蒙古族漢化改的姓。解放戰爭中,海云生以學生身份在東北參加鐵道縱隊,隨部隊轉戰南北,三個孩子都是在部隊所生。大姐出生時部隊正搶修鷹廈鐵路,駐地在福建南平,遂名海平;二姐出生在成昆線工地,因部隊在云南,遂名海南;最小的男孩出生時,周總理剛剛接見過海云生,為了紀念,取名海慶……那次到訪,姐弟倆還以海云生前輩的名義,向公司捐贈了一批珍貴的文物。
這次參觀,看的是室內的展館。他們在八號橋前討論楊連第的英勇,在成昆線圖片前惋惜為鐵路獻身的戰士,鐵道兵志在四方的曲譜前,又不自覺地哼唱起來。
一位大姐并不是鐵道兵,但也是鐵路上的工作者。當年她的父親參與了襄渝鐵路的接收,看到年輕的鐵道兵戰士衣衫破爛,武當山下,新墳座座,鐵路上的工作人員都深感鐵道兵的不易。說起往事,這位大姐也幾度哽咽。
我不由得又想起國防科技大學退休的王老師。他退休后以快板書自娛,主要內容都是宣傳鐵道兵的。老人家輾轉找到我,想要與我一起創作有關楊連第的快板書,為建軍100周年獻禮??勺屑氁粏?,原來老先生并非鐵道兵,而是原武漢軍分區的一位教官,后來到長沙任教,因身邊同事多有鐵道兵,這才成為鐵道兵的鐵粉……
還有楊連第的戰友牛長夫,曾經在八號橋下為楊連第佩戴紅花。如今已94歲高齡,卻在去年親自到八號橋下憑吊戰友……
聯想到這種種,我不禁發問,是什么讓這些人對鐵道兵魂牽夢縈?它可以讓不同年代的人成為忘年交,可以讓一群素未謀面的人一起唱響《鐵道兵志在四方》,可以讓沒當過鐵道兵的軍人自發地去宣傳鐵道兵,可以讓耄耋老者乘車數千里來憑吊戰友。
每每和這些歷史的親歷者在一起,我也會受到另一種的教育,并引導我尋找答案。這種感情,大概是對一群可愛的戰士的追憶,是對鐵道兵這個光榮名字的懷念,是對那一代人辛勞奉獻的致敬……
這是多么寶貴的精神呀,用心體悟,怎能不讓人落淚呢?
(作者單位:一公司群團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