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再提速
“羊城號”在廣花城際順利始發
廣東廣州訊:11月2日,首臺以廣州城市命名的盾構機——“羊城號”,在城軌公司廣州東至花都天貴城際(廣花城際)項目方石站順利始發,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大盾構施工取得關鍵進展。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最大直徑盾構機,“羊城號”盾構機重達3350噸,最大開挖直徑達13.56米,負責廣花城際方石站至白方盾構井區間隧道的掘進任務,區間隧道全長約1850米,最淺覆土約8.74米。施工過程中,盾構機除了要穿越復雜的地質條件外,還需先后下穿高速、流溪河特大橋等風險源。這既是廣州地鐵的重難點工程,也是整條線路的控制性工程。
針對復雜的施工挑戰,城軌公司會同廣州地鐵、中鐵建華南建設等參建各方,多次邀請行業專家召開始發方案評審會,針對隧道以強、中風化泥質粉砂巖和中粗砂、砂礫層為主的復雜地質條件,不斷完善施工方案及技術交底工作,決定采用“單洞雙線”施工方案,實現“一次掘進風險減半”。
“該區間具有局部埋深覆土淺、掘進技術控制難、同向干線距離近三大顯著特點。”據城軌公司廣花城際項目負責人蔣浩梁介紹,隧道區間有近一半距離位于淺覆土段,隧道最淺埋深只有8.74米。在淺覆土富水砂層中始發、接收,對泥水盾構機的泥漿指標控制要求極高,且長距離在泥質粉砂巖中穿行易使刀盤結泥餅降低施工效率。
掘進過程中,盾構機還將側穿鐵路橋樁、下穿高速公路路基等風險源,隧道兩側與芳白城際隧道雙線并行施工,線間距最近處僅6.8米,三條隧道同向并行掘進,互為擾動,對隧道防水、管片成型質量有著更高的要求。
為保障盾構掘進過程中順利穿越各類風險源,確保管片拼裝質量,“羊城號”盾構機采用泥水平衡施工模式。該模式在地質環境復雜多變的華南地區極具適應性,可實現穩定控制地層、減少地面沉降。同時,盾構機所搭載的超前地質預報、超前鉆注漿等先進系統,極大增強了盾構機應對復雜工況時的預判能力,提升了掘進過程中的安全系數。
建設團隊還對“羊城號”盾構機進行了多項“個性化定制”。其自帶的盾尾間隙自動測量、自動消防噴淋、可視化泥漿倉、中盾注泥系統等,可大幅提升盾構施工過程中的智能化水平。由城軌公司自主研發的第六代智慧盾構系統作為盾構機的“中樞神經”,具備采集、監控、管理、分析四大核心功能,如同為盾構機裝上了一雙慧眼,為高質量建成隧道提供了強大的智力保障。
在接下來的盾構施工中,建設者還將依托國家級大盾構隧道智能建造實驗室和自有的盾構工程研究院大力開展科技攻關,持續開展前沿技術探索,進一步提升廣花城際線路建設的科技含量。同時通過嚴控掘進參數、加強應急演練、抓好技術交底等措施,確保掘進施工安全可控,努力打造廣州地鐵大盾構示范工程。
廣花城際鐵路是聯通粵港澳大灣區南北向的一條大動脈,是構建“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的廣州都市圈城際網絡的標志性工程。截至目前,該工程土建施工已累計完成33%,共有12臺盾構機正在掘進。項目建成通車后,將串聯起珠海、中山、廣州南沙、番禺、白云、花都,大幅縮短鄰近城區的時空距離。
(任志宏 張璽 黃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