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無疆,用腳步丈量世界屋脊
行者無疆,用腳步丈量世界屋脊
——一公司拉日公路11標項目測量隊紀實
曹永澤 杜海平 王正偉
在遍布碎石的陡峭山坡上,采集地形的是他們;在寒風凜冽的高原雪地里,放線標點的是他們;在無人相伴的懸崖絕壁邊,靜態復測的是他們……
皮膚黝黑,目光如炬。這是一群平均年齡只有30歲的年輕人,但在高原的風吹日曬下,他們有著比同齡人更加成熟的外表。他們是一公司拉日公路11標項目測量隊,行走雪域高原,用腳步丈量世界屋脊,將青春的熱血化作不可磨滅的足跡。
在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擠壓下,地處西藏南部的日喀則市,群山連綿、高峰林立,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由于山高谷深、限制性大,拉日公路的大部分測量控制點都只能埋設在半山腰上。在這片亙古的山脈上,除了碎石、矮草和流水沖刷后的痕跡,很少能找到前人走過的路。攜帶笨重的測量儀器和輔助工具翻山越嶺,哪怕是在低海拔都會讓人累得氣喘吁吁,更別說是在空氣稀薄的青藏高原。陡峭的山坡、裸露的碎石……每走一步都有跌倒的風險。“小心腳下”“把手給我”,一聲聲提醒、一次次攜手,都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這個團隊的默契程度。
上場測量前期,工地基礎物資供應短缺。埋設點位時,既沒有臨時用電,也沒有混凝土。測量隊長杜海平鼓勵大家說:“沒有條件,我們也要自己創造條件。沒有電,就抬著發電機上;沒有混凝土,就自己拌水泥。”
2020年底至2021年初,正值冬季樁基施工,天寒地凍,為了完成樁基放線和護筒校正任務,隊員們頂風冒雪,前往戶外作業。陰云籠罩、白雪覆蓋,踩在硬邦邦的凍土上,年輕的隊員們即便身著厚厚的棉服也難以抵御嚴寒。“盯著儀器站立不動,沒一會兒的功夫,就會感到手腳麻木。”測量員王正偉回憶道。盡管如此,憑借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精神,大家沒有絲毫退縮。兩人一組、半小時輪換,通過團結協作、相互配合,隊員們不折不扣完成了既定任務。
風餐露宿的野外作業,在測量員們看來已是家常便飯。每年開工時,他們都要對全線控制網進行復測。眾多的點位,需要耗費半個多月的時間,其中大部分點位都在山澗之間,地勢險要、交通不便,最遠的一處控制點距離項目駐地足足有22公里,往返一趟相當于一場馬拉松的距離。
一個控制網的測站時間就長達90分鐘,為了預留更多的工作時間,每天趕在東方欲曉時,隊員們便早早背著測量儀器,帶著一天的干糧出發了。
這段時間正值高原地區的春季,白天紫外線強烈,體感溫度感覺不高,但稍不注意還是會曬傷。復測時,由于持續時間長,且山上沒有信號,隊員們還要忍受一定的孤獨,但這也為他們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時間,年輕的隊員們帶著書本上工地,為考證做準備。
險峻的地形和惡劣的自然環境,讓原本辛苦的野外測量變得更加艱難。2021年3月,在進行復測工作時,其中有一個GPS點位于很高的山腰上,隊員們先是要走過400多米滿是碎石的山間小路,然后跨過結冰的溪溝。為了防止摔倒,他們先是找來干草鋪在冰面上,再一步一步慢慢前進。來到對岸后,他們還要爬一段陡峭的山路,那是附近牧民平時放羊時走的小道,不到1米的寬度。“扛著儀器和腳架,每走三四十米,我們就要停下來喘口氣,當時足足走了1個小時才到達目的地。”王正偉難以忘懷地說道。
從2020年上場至今,1200多個日夜,無論嚴寒酷暑,你總能在工地現場看到他們的身影,看到他們用腳步丈量高原雪域,用儀器描繪拉日藍圖。一公司參建的拉日公路11標即將全面建成,看著眼前穿山跨壑的高速長龍,再回想剛來時的荒山野嶺,測量隊長杜海平心里滿是歡喜。
(作者單位:一公司黨委宣傳部)
欄目名稱:企業精神永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