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長向別時圓
何事長向別時圓
陳曉奇
未能與家人共度的中秋,想來也有七個之多。本應是月圓人團圓的時節,卻因學業繁忙總落得個月圓人兩散。如今依然獨自在外,眼看著彎彎月牙漸滿,體味著節日氛圍漸濃,倒讓人很難不唏噓,清晰起已近如白煙般飄散開的記憶來。
雖說小時候家境并不殷實,父母卻也從未苦了我與姐姐的嘴,一年到頭,除了只到生日才有的蛋糕,也只有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和過年的餃子,最是讓我掛念。
不記得那是何時,看到街上有賣小個頭的月餅,便私以為是小孩子的專屬,纏著母親非要買上幾個來吃。捧在手心,反復端詳,卻又遲遲不愿咬上一口,只是小心翼翼把它湊到嘴邊,齜牙咧嘴地用門牙剋下一些來,放到舌頭上細細品味。非要等大人們做完了手上的活計,看見還剩大半的月餅,笑罵著催促時,我才肯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入嘴中,可也非是狼吞虎咽,似含著價值連城的珠寶,學著院子里那頭總是反芻的老黃牛,仔細感受著滿口綻放的香甜。
那時的我,總以為那輪皎潔的月,是上天神仙特為中秋佳節而懸掛的明燈,只在八月十五之夜,才肯褪去輕紗,展露那圓潤無瑕的容顏。那時夜幕降臨,我便會拉著父母的手,指著天邊那輪明月,稚聲稚氣地問:“只有今天月亮才會這么圓嗎?”父母相視一笑,那笑容里分明藏著幾分寵溺。
父親會輕撫我的頭,用他那略帶沙啞卻溫暖的嗓音說:“傻孩子,月亮每月都會圓一次,只是中秋的月,格外明亮,因為這天,人間的思念最濃。”母親則在一旁補充,話語中帶著幾分調侃:“是啊,就像咱們家的小饞貓,每到中秋就惦記著月餅,那月餅啊,也像是月亮,變得圓圓滿滿、甜甜蜜蜜……”
歲月如梭,轉眼生活已大不相同。物質條件日益豐盈,各式各樣的月餅琳瑯滿目,包裝精美,口味繁多,卻再也找不回兒時的那份純粹與感動。月餅的甜,似乎也多了幾分商業的甜膩,少了幾分家的溫馨。而那月亮,雖依舊在每個中秋之夜高懸天際,卻總感覺少了些什么,或許是那份兒時的純真與期盼,又或許是那份圍坐一起的歡聲笑語。
“何事長向別時圓?”我時常在心底默默自問。是啊,為何總是在離別的日子里,月亮才顯得格外圓滿?或許,這正是自然與人情交織的奧秘所在。它提醒我們,無論身在何方,心中那份對家的思念與渴望,永遠如同中秋之月,陰晴圓缺,始終明亮如初。
于是,我學會了在忙碌與漂泊中尋覓那份不變的溫情,將每一份思念化作筆下的文字,將每一次回望都鐫刻成心頭的印記。因為我知道,無論世界如何變遷,那份對家的思念,對兒時美好時光的懷念,將永遠是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如同那輪永不褪色的中秋明月,照亮前行的道路。
(作者單位:五公司西渝高鐵15標項目)